廉洁从政,一个古老、新鲜和永恒之话题

时间:2016-04-01浏览:3204

廉洁从政,一个古老、新鲜和永恒之话题

刘晓明

  

     “廉洁从政”,是道德的范畴,也是一个古老、新鲜而又永恒的话题。追溯历史,我们触抚其古老的印痕;面对现实,我们感悟其新鲜的所在;放眼未来,我们深感其永恒之必然。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乏“廉政”的内涵。始先秦儒墨道法等诸家各立学派,至宋时三教合流、理学兴起,虽在修身、自然、喻事、道德、律己、处世、进取等方面各有说教,但都在探索政治领域道德规范的问题上殊途同归,强调廉政。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内圣外王”, 把个人修为高低与社会政治好坏相联系,建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天下的准则,强调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內圣之道,去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业。在儒学看来,个人之道德品质,是为官从政的基本前提。儒家对廉政的集中概括,体现在“以廉为本”,强调为官者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之六“德”,赋予廉政主体崇尚“奉公尚忠”的道德原则、“以义制利”的价值取向、“慎独正己”的修身方法、“平政爱民”的官民关系,使社会政治管理蕴含丰富的民本、荣辱、廉耻、义利、勤俭、修身的思想和观念。老子认为,廉政必须从政做官者“不欲以静,天下自正”,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能受国之垢能受国之不详”。即使佛教信奉随遇而安的中观处世哲学,仍十分强调因果报应与自我警戒的法则,提倡禅定修行与自我净化,劝人弃恶向善,按照合理的道德规范自我控制言行。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为我们当今进行的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示。

廉政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我们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为谈论这个话题带来了更多、更新鲜的内容。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变局的时代,中国古老大地上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久经历史风云的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又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习近平总书记从从严治党的高度,对新的历史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党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许多新的内容。一是表明了党中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立场和决心,强调十八大后全党要“进一步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对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党内绝不允许腐败分子有存身之地”,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二是尖锐地指出当前腐败发生的一系列现象、规律和特点,比如,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一把手腐败速度加快;腐败动机由消费享乐型向资本累积型转变;从被动受贿转向主动索贿;权钱、权权、权色交易和用人腐败严重等;三是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各级党组织要全力以赴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筑牢思想上拒腐防变的堤坝,“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四是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加强廉政建设的路径思考,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党委和纪委的监督,推动纪委双重领导体制,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科学有效地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五是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不放松,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高举反腐利剑,形成强大震慑。习总书记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廉政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话题。中国共产党成立94年,无论是在江西苏维埃政权、延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无论是在重大历史转折点,还是在实现长期重大战略任务的实践中,始终把廉政建设作为强健党的肌体,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今天,在全面推进“四个全面”伟大战略布局的进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利器,建立高效、廉洁和法治的政治体制,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加强廉政建设,还要在全社会层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使廉政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对传统廉政文化思想进行扬弃、利用,另一方面要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全社会树立廉洁理念、提倡廉洁精神、营造廉洁环境,不断拓宽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不断探索廉政文化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