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话廉”
廉政文化谈
(校工会 王汉文)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诗经•小雅•车》中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周礼》提到的“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准则,皆可明证。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儒家政治思想也特别强调廉政,孔子提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劝告统治者要重视、爱护人民;他还提出:“诸候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他尤其是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事实上,儒家廉政思想理念始终贯穿于王朝统治的发展和终结。
实际上,廉政文化就是以廉政思想为核心,廉政价值为载体,廉政信仰为支柱,以知识、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党风廉政建设与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廉政文化既是体现先进执政理念的政治文化,也是人们赖以信任执政者的大众文化,是社会文化、组织文化和职业文化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体现了廉洁理念的树立,而且也体现了廉洁从政行为的规范。
廉政文化在今天与廉政建设密切相连,成为与廉洁从政相关的一种文化。它主要是指人们从廉洁从政的角度,对从政者的知识、思想、信仰、规范以及行政作为、生活方式、日常行为加以评价的总和。廉政知识是廉政文化的具体表达形式;廉政文化的核心是廉政思想,体现了人们对廉政文化核心伦理价值的认知和判断;廉政信仰是廉政思想和道德形成的精神支柱,可以促使人们形成廉洁的行政行为、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廉政规范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充分吸收并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的廉政文化成果、深刻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反腐倡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清廉政治的价值追求出发,创立并发展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理论,赋予了廉政文化崭新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我们党执政实践的进步和提升,它的核心价值就是清廉、为民,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和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成果。同时,廉政文化建设是我国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一个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总结的新课题,它对于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高校廉政文化是全社会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校文化和廉政文化的一般特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运用高校廉政文化思想理论,以廉政思想为核心,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在高校日常管理、教学科研过程中对高校领导干部、教职工、学生开展廉政文化学习与实践的一系列活动,目的在于使全体师生养成廉洁从政、爱岗敬业和诚信自律等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树立坚定的廉政信仰,杜绝各种不廉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形成风清气正、和谐进步的校园整体文化氛围。可以说,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于促进高校反腐倡廉工作、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对整个社会廉政氛围的形成以及改善全社会廉政状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园里形成廉政文化氛围,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共识。高校廉政文化的教育对象包括了高校领导干部、教职工和大学生。高校廉政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其一,具有富于教育行业特点的廉政伦理和精神特质。高校以育人为本,教育工作者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在高校提倡和确立先进、廉洁、引领时代潮流的价值理念,并以此引导和鼓励教育工作者自觉践行教书育人的宗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其二,教育工作者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必备的廉洁从教行为准绳。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德育工作成效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不论是高校领导干部还是普通教职工,都要牢固树立廉洁奉公和“三育人”的教育理念。
其三,高等院校担负着传播廉政文化的重要责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先进的道德理念丰富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从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四,高等院校担负着引领、辐射和带动全社会廉政文化发展的重要责任。一方面,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势必会对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廉政文化又可以对全社会的廉政文化起到发挥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对整个社会廉洁从政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并将其纳入高校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中,将廉政教育贯穿于高校整个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中。要在明确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做出长期规划,建立健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机制,以制度和规范作保障,最终促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